凯发·k8(国际) - 官方网站    投资者教育    2024年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丨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

2024年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丨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2024-09-13

经营者反垄断合指南

(2024年4月25日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印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指导和支持经营者建立健全反垄断合管理制度,增强反垄断合风险防控和处置能力,培育公平竞争文化,筑牢依法合经营底线,促进经营者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经济活动的经营者,适用本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从事经济活动的经营者,相关经济活动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影响的,适用本指南。

第三条 基本概念

本指南所称反垄断合,是指经营者经营管理行为和员工履职行为符合《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下统称反垄断法相关规定)的要求。

本指南所称反垄断合风险,是指经营者及其员工因违反垄断法相关规定,引发法律责任、造成经济或者声誉损失以及其他负面后果的可能性。

本指南所称反垄断合管理,是指以预防和降低反垄断合风险为目的,以经营者经营管理行为及其员工履职行为为对象,开展包括制度制定、风险识别、风险处置、合审查、合培训、合承诺、合奖惩、合监督等有组织、有计划、全流程的管理活动。

第四条 反垄断合管理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经营者可以根据所处行业特点和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把握可能产生反垄断合风险的业务领域、工作环节和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垄断合管理。

(二)坚持务实高效。经营者可以从自身业务规模、商业模式、治理结构等情况出发,制定适宜的反垄断合管理制度。大型经营者通常需要建立较为完备的合管理制度,中型、小型经营者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合管理制度。

(三)坚持全面覆盖。反垄断合管理要覆盖所有业务领域、部门和员工,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体现在决策机制、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实现多方联动、上下贯通。

第五条 公平竞争文化建设

经营者要积极加强公平竞争文化建设,自觉守法、诚信经营,避免从事反垄断法相关规定禁止的行为。高级管理人员要发挥带头作用,依法依规经营。

鼓励经营者将反垄断合作为企业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并将公平竞争文化传递至利益相关方。

第二章 合管理组织

第六条 总体安排

经营者可以建立由反垄断合管理机构、业务及职能部门等共同组成的反垄断合管理组织体系。其中,反垄断合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组织和推进反垄断合管理工作;业务及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日常反垄断合管理工作;审计、法律、内控等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履行反垄断合监督职责。

经营者可以根据自身规模、业务特点、经营成本等实际情况,在实现有效合的前提下,精简设置反垄断合管理组织体系。

第七条 合管理机构

反垄断合管理机构一般由合治理机构、合管理负责人和合管理牵头部门组成。反垄断合管理机构可以专设,也可以由有关部门承担相应职责。

治理机构是反垄断合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反垄断合管理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决定反垄断合管理重大事项。合管理负责人负责反垄断合管理的总体部署和组织实施。合管理牵头部门负责推动落实反垄断合管理要求,为其他部门提供合支持。

第八条 合治理机构

治理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批准反垄断合管理基本制度,明确反垄断合管理目标;

(二)建立和完善反垄断合管理组织体系;

(三)决定合管理负责人任免和合管理牵头部门的设置与职能;

(四)指导、监督、评价反垄断合管理工作,实施合考核和奖惩;

(五)研究决定反垄断合管理重大事项,批准重大反垄断合风险事件处置方案;

(六)加强公平竞争文化建设;

(七)经营者根据自身治理结构和管理需要确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合管理负责人

管理负责人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落实合治理机构要求,领导合管理牵头部门统筹推进反垄断合管理工作;

(二)拟订反垄断合管理基本制度,细化反垄断合管理目标,并做好监督执行;

(三)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并提出合意见,汇报合管理重大风险和重大事项;

(四)加强反垄断合管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五)组织推进反垄断合管理信息化建设;

(六)指导经营者分支机构反垄断合管理工作;

(七)总结反垄断合管理年度工作情况,并纳入合管理年度报告;

(八)经营者根据自身治理结构和管理需要确定的其他职责。

反垄断合管理负责人在履职上需要具备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鼓励经营者任命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反垄断合管理负责人。

第十条 合管理牵头部门

管理牵头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和更新反垄断合管理规范,优化合管理机制和流程,明确合管理计划,督促各部门贯彻落实;

(二)组织开展反垄断合风险识别、评估、提醒和处置;

(三)开展反垄断合审查,接受反垄断合咨询;

(四)监督检查反垄断合管理规范执行情况,组织开展合风险排查和举报调查,对违规人员提出处理建议;

(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人员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调查和审查,推动制定和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六)组织或者协助业务部门、人事部门等开展反垄断合培训;

(七)向合管理负责人报告反垄断合管理落实情况和重大风险;

(八)经营者根据自身治理结构和管理需要确定的其他职责。

经营者为合管理牵头部门独立履职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第十一条 业务及职能部门合管理职责

业务及职能部门在反垄断合管理中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和完善符合反垄断合管理要求的业务管理机制和流程,组织本部门落实反垄断合管理规范,确保合要求融入业务规范、流程和岗位职责;

(二)定期梳理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反垄断合风险,开展合风险识别,建立合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三)负责本部门经营管理行为的合初审,及时就潜在反垄断合风险向合管理牵头部门提出合咨询;

(四)配合合规管理牵头部门开展风险排查、举报调查、监督检查和问题整改,如实提供反垄断合管理工作所需的资料和信息,及时报告合风险事项;

(五)配合反垄断调查和审查,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整改措施;

(六)定期报告反垄断合管理职责落实情况和风险情况;

(七)其他与反垄断合管理有关的工作。

鼓励经营者在业务及职能部门设置专职或兼职合管理员,不断提升合管理专业化水平。

第十二条 合队伍建设

鼓励经营者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反垄断合管理队伍,根据业务规模、合风险水平等配备适当的反垄断合管理人员,切实提升合管理能力。

第三章 合风险管理

第十三条 风险识别和评估

反垄断合风险识别和评估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经营者可以根据所处行业特点和市场竞争状况,并结合自身规模、商业模式等因素,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强化反垄断合风险识别。

经营者可以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评估反垄断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等,并对合风险进行分级管理。行业情况和法律法规发生变化的,经营者需要及时对风险识别和评估情况进行更新。

特定领域的经营者可以参考《关于汽车业的反垄断指南》《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关于原料药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关于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垄断合风险识别和评估。

第十四条 风险提醒

经营者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合风险差异,定期开展风险测评,对高风险人员加强风险提醒,提高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风险人员主要包括法定代表人、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业务部门中知晓竞争性敏感信息、可能与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或者上下游经营者接触的人员。主要业务部门一般包括负责销售、采购、价格和商务政策制定、并购管理、销售网络管理以及联络行业协会等事项的部门。

本条所指竞争性敏感信息,是指商品的成本、价格、折扣、数量、质量、营业额、利润或者利润率以及经营者的研发、投资、生产、营销计划、客户名单、未来经营策略等与市场竞争密切相关的信息,但已公开披露或者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取的信息除外。

第十五条 垄断协议行为合风险识别

垄断协议行为合风险,是指与其他经营者达成或者组织其他经营者达成《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禁止的垄断协议行为的风险。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要避免以下行为:

(一)与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经营者达成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限制商品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联合抵制交易等横向垄断协议。竞争性敏感信息交换可能引发横向垄断协议风险,经营者应当避免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短信、会议、即时通讯软件、数据、算法、技术以及平台规则等任何明示或者默示形式,与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交换竞争性敏感信息。

(二)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等纵向垄断协议。经营者应当避免以限定价格变动幅度、利润水平或者折扣、手续费等方式,或者借助有关惩罚性、激励性措施,直接或间接限制交易相对人的转售价格。

(三)组织其他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或者为其他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提供实质性帮助。经营者应当避免组织同行竞争者、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等其他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或者为达成垄断协议提供实质性帮助,包括提供必要的支持、创造关键性的便利条件以及其他重要帮助。

(四)参与行业协会、其他经营者或者相关机构组织的垄断协议。经营者加入行业协会前,要注意评估行业协会章程、活动规则、自律公约等相关材料是否存在反垄断合风险。经营者参加行业协会、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或者上下游经营者、相关机构发起的会议前及信息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审核会议议程等相关材料,确保没有引发反垄断合风险的不当议题。参会过程中做好会议记录,会后核对会议纪要,避免讨论竞争性敏感信息,必要时明确表示退出会议,同时留存反对意见相关证据。

本条所指垄断协议包括以书面、口头等方式达成的协议或者决定,也包括经营者之间虽未明确订立协议或者决定,但实质上存在协调一致的协同行为,有关经营者基于独立意思表示所作出的价格跟随等平行行为除外。相关规定可参照《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等。

第十六条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合风险识别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合风险,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实施《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禁止行为的风险。市场份额或者市场力量较大的经营者需要定期评估是否在相关市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并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以下行为:

(一)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低价购买商品。判断价格是否不公平,经营者可以重点考察销售价格或者购买价格是否明显高于或者明显低于其他经营者在相同或者相似市场条件下销售或者购买同种商品或者可比较商品的价格、是否明显高于或者明显低于同一经营者在其他相同或者相似市场条件区域销售或者购买同种商品或者可比较商品的价格、在成本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是否超过正常幅度提高销售价格或者降低购买价格、销售商品的提价幅度是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或者购买商品的降价幅度是否明显高于交易相对人成本降低幅度等。

(二)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判断价格是否低于成本,经营者可以重点考察销售价格是否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正当理由包括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积压商品,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在合理期限内为推广新商品进行促销等。

(三)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拒绝交易存在多种表现形式,经营者可以重点考察是否实质性削减与交易相对人的现有交易数量,是否拖延、中断与交易相对人的现有交易,是否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新的交易,是否通过设置交易相对人难以接受的价格、向交易相对人回购商品、与交易相对人进行其他交易等限制性条件使交易难以进行,是否拒绝交易相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合理条件使用其必需设施等。正当理由包括因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无法进行交易,交易相对人有不良信用记录或者出现经营状况恶化等情况影响交易安全,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将使经营者利益发生不当减损,交易相对人明确表示或者实际不遵守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平台规则等。

(四)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限定交易存在多种表现形式,经营者可以重点考察是否直接限定交易相对人的交易对象,或者通过惩罚性、激励性措施等方式变相限定。正当理由包括为满足产品安全要求,保护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或者数据安全,保护针对交易进行的特定投资,维护平台合理的经营模式所必需等。

(五)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存在多种表现形式,经营者可以重点考察是否违背交易惯例、消费习惯或者无视商品功能,利用合同条款或者弹窗、操作必经步骤等交易相对人难以选择、更改、拒绝的方式将不同商品捆绑销售或者组合销售;是否对合同期限、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支付方式、商品的运输及交付方式或者服务的提供方式等附加不合理限制;是否对商品的销售地域、销售对象、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售后服务等附加不合理限制;是否交易时在价格之外附加不合理费用;是否附加与交易标的无关的交易条件。正当理由包括符合正当的行业惯例和交易习惯,或者为满足产品安全要求、实现特定技术、保护交易相对人和消费者利益所必需等。

(六)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判断是否构成差别待遇,经营者可以重点考察是否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行不同的交易价格、数量、品种、品质等级,实行不同的数量折扣等优惠条件,实行不同的付款条件、交付方式,实行不同的保修内容和期限、维修内容和时间、零配件供应、技术指导等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售后服务条件。正当理由包括根据交易相对人实际需求且符合正当的交易习惯和行业惯例实行不同交易条件,针对新用户的首次交易在合理期限内开展的优惠活动,基于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平台规则实施的随机性交易等。

经营者评估相关行为是否不公平或者是否具有正当理由,还可以考虑有关行为是否为法律、法规所规定,对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对经济运行效率、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为经营者正常经营及实现正常效益所必需,对经营者业务发展、未来投资、创新方面的影响,是否能够使交易相对人或者消费者获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等。相关规定可参照《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等。

第十七条 经营者集中行为合风险识别

经营者集中行为合风险,是指未按《反垄断法》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申报实施集中、申报后未经批准实施集中或者违反审查决定的风险。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要避免以下行为:

(一)经营者集中达到申报标准,未申报实施集中。签署拟议交易文件前,主动评估是否触发经营者集中申报义务。经营者需要评估交易是否取得控制权,参与集中经营者营业额是否达到申报标准,相关交易是否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等,也可以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省级市场监管部门提出商谈咨询。经营者需要高度重视分步骤进行的交易、与竞争对手开展的交易等情形。

(二)经营者集中达到申报标准,申报后未批准实施集中。包括但不限于提前完成经营主体登记或者权利变更登记,提前委派高级管理人员,提前参与交易文件中约定的与目标公司的业务合作,提前办理合营企业营业执照,提前以合营企业的名义对外招揽业务、谈判、签订合同,与交易方开展交易文件中约定的可能导致提前实现集中效果的业务合作,提前交换竞争性敏感信息等。

(三)违反经营者集中审查决定。包括但不限于经营者集中被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后未遵守限制性条件、经营者集中被禁止后仍然按照原计划实施集中等。

(四)经营者集中未达到申报标准,但有证据证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且经营者未按反垄断执法机构要求申报实施集中。

本条所指经营者集中,包括经营者合并、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相关规定可参考《经营者集中审查规定》《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等。

鼓励经营者安排反垄断合管理人员参加与交易相关方的交流,防范经营者集中行为合风险。

第十八条 与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相关垄断行为合风险识别

与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相关垄断行为合风险,是指经营者在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称行政主体)协调、推动或者要求下,从事《反垄断法》禁止的垄断行为的风险。

经营者在与行政主体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等,或者收到行政主体要求执行的办法、决定、公告、通知、意见、函件、会议纪要等文件时,要注意识别相应文件内容是否带来反垄断合风险,及时向行政主体作出提示,必要时向反垄断执法机构反映。

第十九条 拒绝配合审查和调查行为合风险识别

在接受审查和调查过程中,经营者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一)拒绝、阻碍执法人员进入经营场所;

(二)拒绝提供相关文件资料、信息或者获取文件资料、信息的权限;

(三)拒绝回答问题;

(四)隐匿、销毁、转移证据;

(五)提供误导性信息或者虚假信息;

(六)其他阻碍反垄断调查和审查的行为。

经营者在接受调查时,可以成立工作组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配合调查,也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第二十条 法律责任提示

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相关规定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

(一)从事垄断协议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组织其他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或者为其他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提供实质性帮助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上一年度没有销售额的,处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300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对达成垄断协议负有个人责任的,可以处100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行业协会违反《反垄断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处3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二)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三)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责任。经营者违法实施集中,且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0%以下的罚款;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处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拒绝、阻碍审查和调查的法律责任。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实施的审查和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材料、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信息,或者隐匿、销毁、转移证据,或者有其他拒绝、阻碍调查行为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下的罚款;上一年度没有销售额或者销售额难以计算的,处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经营者因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示。

(六)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七)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经营者从事上述第(一)项至第(四)项所规定的行为,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在规定的罚款数额的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具体罚款数额。

第二十一条 境外风险提示

经营者在境外开展业务时,应当了解并遵守业务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反垄断相关法律规定。当发生重大境外反垄断风险时,反垄断合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向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汇报,组织内部调查,提出风险评估意见和风险应对措施;同时,经营者可以通过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联络服务平台等渠道向有关政府部门和驻外使领馆报告。

经营者可以根据业务规模、业务涉及的主要司法辖区、所处行业特性及市场状况、业务经营面临的法律风险等制定境外反垄断合规制度,或者将境外反垄断合要求嵌入现有整体合规制度中。有关境外反垄断合事项,经营者可参考《企业境外反垄断合规指引》。

第二十二条 风险处置

鼓励经营者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机制,对各类合风险采取恰当的控制和应对措施:

(一)反垄断执法机构启动调查的,积极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

(二)涉嫌从事垄断协议行为的经营者,可以依据《反垄断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和《横向垄断协议案件宽大制度适用指南》的规定,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申请宽大;也可以依据《反垄断法》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向反垄断执法机构证明相关协议属于不予禁止或者不适用有关规定的情形。

(三)涉嫌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经营者,可以依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第十五条至第十九条的规定,向反垄断执法机构证明相关行为具有正当理由。

(四)违法实施或涉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经营者,可以依据《经营者集中审查规定》第六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主动报告反垄断执法机构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申请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五)被调查的经营者可以依据《反垄断法》第五十三条和《垄断案件经营者承诺指南》的规定,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承诺在其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行为后果,并申请中止调查。

(六)根据《反垄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向反垄断执法机构证明有关行为符合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

(七)经营者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据《反垄断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先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据《反垄断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以外规定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章 合管理运行和保障

第二十三条 反垄断合审查

鼓励经营者建立反垄断合审查机制,将合审查作为经营者制定规章制度流程、与其他经营者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销售和采购政策、开展投资并购、参加行业协会活动等重大事项的必经程序,由业务及职能部门履行反垄断合初审职责,反垄断合管理牵头部门进行复审,及时对不合的内容进行处置,防范反垄断合风险。

第二十四条 反垄断合咨询

经营者可以根据实际合需求,建立反垄断合咨询机制。

业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遇到重点领域或重要业务环节反垄断合风险事项时,可以主动咨询反垄断合管理牵头部门意见。反垄断合管理牵头部门在合理时间内答复或启动合审查流程。

对于复杂或专业性强且存在重大反垄断合风险的事项,经营者可以咨询外部法律专家和专业机构。

第二十五条 反垄断合汇报

鼓励经营者建立反垄断合汇报机制,由反垄断合管理负责人定期向合治理机构汇报反垄断合管理情况,及时报告反垄断合风险。

经营者可以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反垄断合情况及进展。反垄断执法机构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开展经营者合管理信息归集,给予经营者必要支持和指导。

第二十六条 合培训

鼓励经营者将反垄断合培训纳入员工培训计划和常态化合培训机制,结合不同岗位的合管理要求开展针对性培训:

(一)决策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合管理人员带头接受专题培训;

(二)核心业务、重要环节、关键岗位以及其他存在较高反垄断风险的员工,接受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三)从事境外业务的决策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定期接受相关司法辖区反垄断合内容培训;

(四)其他人员接受与岗位反垄断合管理职责相匹配的反垄断合培训。

培训可以通过内部培训、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线下方式,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等线上方式进行。鼓励经营者建立合规培训台账,结合反垄断法相关规定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定期评估培训效果,对可能给经营者带来反垄断合风险的第三方提供合培训支持。

第二十七条 合承诺及保障

鼓励经营者向社会公开作出反垄断合承诺,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相关人员违反合承诺的不利后果,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反垄断合工作的支持。承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健全涵盖反垄断合治理机构领导责任、合管理部门牵头责任与业务部门主体责任的责任体系;

(二)建立健全涵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提醒、合咨询、合培训等措施的反垄断合风险防范体系;

(三)建立健全涵盖反垄断合审查、内部举报、外部监督、合汇报的反垄断合监控体系;

(四)建立健全涵盖风险处置、合奖惩等机制的反垄断合应对体系;

(五)有效开展反垄断合需要的其他资源支持。

第二十八条 合奖惩

鼓励经营者建立健全对员工反垄断合行为的考核及奖惩机制,将反垄断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及其所属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激励和督促员工自觉遵守反垄断合管理要求。

第二十九条 合监督机制

鼓励经营者建立反垄断合举报处理和反馈机制,积极响应员工、客户及第三方的反垄断合投诉和举报,并组织开展核查。对举报人身份和举报事项严格保密,确保举报人不因举报行为受到不利影响。

经营者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关键员工可以在反垄断合管理牵头部门的组织或者协助下,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合自查,也可以独立组织或者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专项合检查。鼓励经营者加强对下属机构反垄断合管理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合管理评估与改进

鼓励经营者定期对反垄断合管理有效性开展评估,发现和纠正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和完善反垄断合管理。出现重大反垄断合风险或者违规问题的,经营者需及时开展反垄断合管理有效性专项评估。

经营者可以对商业伙伴反垄断合情况开展评估,或者与商业伙伴签署反垄断承诺条款,共同遵守反垄断合要求,共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第三十一条 信息化建设

鼓励经营者加强合管理信息化建设,将合要求和风险防控机制嵌入业务流程,强化对经营管理行为合情况的过程管控和运行分析。

第五章 合激励

第三十二条 加强合激励

为鼓励经营者积极培育和倡导公平竞争文化、建立健全反垄断合管理制度,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对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时,可以酌情考虑经营者反垄断合管理制度的建设实施情况。

第三十三条 调查前合激励

经营者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前已经终止涉嫌垄断行为,相关行为轻微且没有造成竞争损害的,执法机构可以将经营者反垄断合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情况作为认定经营者是否及时改正的考量因素,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酌情不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四条 承诺制度中的合激励

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涉嫌垄断行为后果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将其反垄断合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情况作为是否作出中止调查决定的考量因素,并在决定是否终止调查时对反垄断合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营者申请中止调查或者终止调查的具体适用标准和程序,可以参考《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和《垄断案件经营者承诺指南》等规定。

第三十五条 宽大制度中的合激励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如果能够证明经营者积极建立或者完善反垄断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且对于减轻或者消除违法行为后果起到重要作用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在宽大减免范围内对经营者适用较大减免幅度。

经营者申请宽大的具体适用标准和程序,可以参考《禁止垄断协议规定》和《横向垄断协议案件宽大制度适用指南》等规定。

第三十六条 罚款幅度裁量区间中的合激励

经营者在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积极建立或者完善反垄断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对于减轻或者消除违法行为后果起到重要作用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依据《反垄断法》第五十九条和《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酌情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三十七条 实质性审查

经营者可以依据本指南规定,向反垄断执法机构申请合激励。

经营者申请合激励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要从完善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对其反垄断合管理制度的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审查:

(一)经营者是否建立了体系化的管理制度、健全的合管理机构和相称的合风险管理机制;

(二)经营者是否严格执行了合管理制度、是否真实履行了反垄断合承诺;

(三)经营者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合监督和保障措施;

(四)其他需要审查的因素。

反垄断执法机构对经营者反垄断合管理制度的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审查时,可以设置必要的考察期。

第三十八条 不予合激励的情形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不给予经营者合激励:

(一)经营者未通过合实质性审查的;

(二)作出实质性审查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经营者在合考察期间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或者不真实的;

(四)经营者多次从事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

(五)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指南的效力

本指南仅对经营者反垄断合规作出一般性指引,不具有强制性。法律法规规章对反垄断合另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参考制定

行业协会可参考本指南,组织制定本行业反垄断合管理参考规则,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合经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第四十一条 指南的解释

本指南由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办公室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网站地图